抑郁症的“内鬼”
作者 曹林洲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抑郁症像一团挥之不去的迷雾,悄然笼罩在越来越多人的心头。它并非具象的猛兽,却能一点点吞噬人的活力与希望,让人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,独自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窒息感。深究下去,除了外界的重压,那潜藏在内心深处的“内鬼”,往往才是将人拖入深渊的关键。
这“内鬼”最擅长的,便是筑起一道思维的高墙。我们总在不经意间,把自己困在自我编织的牢笼里,视线所及只有自己的喜怒哀乐,仿佛世界的中心就该是“我”的感受。就像井底的青蛙,守着一方小小的天空,却以为那就是全部的世界——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,会被无限放大成针对自己的恶意;他人的一点疏忽,会被解读为“不在乎”的铁证。我们盯着别人的瑕疵不放,用放大镜审视着周遭的“不完美”,却忘了抬头看看,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善意:同事递来的一杯热咖啡,路人顺手扶稳的共享单车,甚至是陌生人擦肩而过时的一个微笑。这道墙,让我们与世界隔离开来,也让孤独与焦虑在心里悄悄发了芽。
“自我中心”是这“内鬼”的另一副面孔。我们总下意识地期待世界绕着自己转:父母该无条件包容,朋友该时刻理解,生活该一帆风顺。一旦事与愿违,便立刻陷入委屈与抱怨:“为什么他们不明白我?”“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?”却忘了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要闯,谁也不是谁的专属铠甲。就像赶路的人,谁会留意路边一朵花是否开得合心意?可这“内鬼”偏要我们相信,自己的委屈最特殊,自己的难处最无解,于是便在“全世界都亏欠我”的执念里,越陷越深。那种孤立无援的错觉,恰似抑郁滋生的温床,让心在一次次自怨自艾中,渐渐失去了温度。
更可怕的是,这“内鬼”会悄悄偷走我们的感恩之心。它让我们对父母日复一日的唠叨感到厌烦,却忘了那唠叨里藏着“天冷加衣”的牵挂;它让我们对朋友不求回报的帮助视作理所当然,却忽略了对方放下手头事赶来帮忙时的焦急;它甚至让我们对陌生人的善意麻木不仁,仿佛那些顺手的温暖,本就该存在于世界的角落。就像久不擦拭的镜子,蒙上了厚厚的灰,再也照不见生活里的光亮。当感恩之心被消磨殆尽,心就成了一片荒芜的沙漠,快乐自然无处扎根。
在追逐新潮的路上,这“内鬼”还会怂恿我们丢掉传统的珍宝,尤其是那历经千年沉淀的孝悌之道。总有人觉得“孝”是束缚,“悌”是旧俗,却忘了这两个字里藏着最朴素的温暖:是陪父母慢慢吃饭时的闲聊,是帮兄弟姐妹分担难处时的默契,是“你养我小,我养你老”的承诺,是“兄友弟恭”的人间烟火。当我们把这些抛在脑后,只顾着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,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,看似自由,实则早已失去了牵挂的力量——而那份被忽视的亲情,本该是抵御抑郁的最坚实铠甲。
其实,这“内鬼”并非不可战胜。当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,便是反击的开始。试着推开那扇思维的窗,看看别人的世界:那个总被你抱怨“冷漠”的同事,或许正默默承担着家庭的重担;那个让你觉得“不够关心”的朋友,可能也在独自消化着生活的苦。试着弯下腰,捡起被忽略的温暖:给父母打个电话说句“想你了”,对帮过忙的人道声“谢谢你”,甚至只是对路边的花草多一份留意——感恩从来不是宏大的仪式,而是藏在日常的细碎里。
更重要的是,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传统美德。孝悌不是刻板的规矩,而是让心有所归依的港湾:对父母多一份耐心,便是在给他们温暖的同时,也给自己留一份踏实;对他人多一份体谅,便是在驱散冷漠的同时,也让自己被善意包围。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,恰是对抗内心“内鬼”的良方——它们像一束束光,能穿透抑郁的阴霾,照亮那些被忽略的美好。
说到底,抑郁症的“内鬼”并不可怕,怕的是我们任由它在心里盘踞。与其困在自我的牢笼里自怨自艾,不如主动推开窗,让新鲜的空气流进来;与其抱怨世界不够温柔,不如先做那个传递温暖的人。当我们学会跳出“自我”的小圈子,用感恩之心感受生活,用传统美德滋养心灵,那潜藏的“内鬼”便会在阳光里无处遁形。
毕竟,人心就像一块田,你种下狭隘与抱怨,便会长出荒芜;你播下理解与感恩,才能收获满田春风。愿我们都能看清那内心的“内鬼”,然后勇敢地对它说:“这里,不欢迎你。”
作者简介:

曹林洲,医生,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,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,宝鸡市国学研究会理事,宝鸡市评论家协会理事,宝鸡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理事,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,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。于2020年9月在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散文集《心鉴岁月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