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健康网



首页 > 健康知识 > 疾病健康 > 正文

美食配美器,古代盛食具可不止盘和碗

发布时间:2020-04-30 20:25:27  |  来源:东方头条  责任编辑:

古代盛食具指进餐时所使用的盛装食品的器具,约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餐具,包括有盘、盆、碗、盂、钵、豆、殷、敦、俎、案等类。古人的盛食容器种类繁多,荤素有别,不仅功能明确,造型和装饰也别有趣味。

盘: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陶盘作为盛食器皿,自此而后,盘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用具,直到今天仍与我们朝夕为伴。盘包括陶、铜、漆木、瓷、金银等多种质料。最为常见的食盘是圆形平底的,偶有方形,或有矮圈足。

碗:碗似盘而深,口大底小,多为圆形,也是中国炊食用具中最常见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。碗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,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。

钵: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钵,或写作钵,也是盛饭的器皿,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,故有“托钵僧”之谓。

盆:盘之大而深者为盆,从“锅碗瓢盆”这一习语中可知,盆自然是用于炊事活动的。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均为食器,式样较多,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别。

豆: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,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,也专指木质的豆,陶质豆称为登,竹质的豆则做笾,都是盛食的器皿。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,沿用至商周时期,汉代已基本消亡。商周时期,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,广泛用于祭祀场合。

俎(zǔ):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。俎即可用来放置食品,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,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。

案:案的形态功用与俎多有相似,但秦汉及其后多言案而少称俎。食案大致可分两种,一种案面长而足高,可称几案,既可作为家具,又可用作进食的小餐桌;另一种案面较宽,四足较矮或无足,上承盘、碗、杯、箸等器皿,专作进食之具,形同今天的托盘。

簋(guǐ):青铜质圆形带足的大碗称为簋,专指商周时期的盛食器。在青铜器产生之前,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,功能与碗相同。与豆不同的是,簋专盛素食,秦汉之际,作为实用器的簋已不复存在。

盒:两碗相扣成为盒。盒产生于战国晚期,流行于西汉早中期,有的盒内分许多小格,自西汉至魏晋流行于南方地区,被称为八子樏,后也发展出方形,统称为多子盒,无盖的多子盒又叫格盘,此类器具均是用来盛装点心的,但扣碗形的食盒也一直在使用,不过由陶器变成漆木器或金银器了。

敦(duì):青铜质盛食器,存在于商周两代,盛行于春秋战国,进入秦汉便基本消失。敦呈圆球状,上下均有环形三足(或把手)两耳(或无耳),一分为二,盖反置后把手为足,与器身完全相同,用来盛装黍、稷、稻、梁类谷物食品。

#新石器时代#食器#秦汉收藏

钵: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钵,或写作钵,也是盛饭的器皿,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,故有“托钵僧”之谓。

盆:盘之大而深者为盆,从“锅碗瓢盆”这一习语中可知,盆自然是用于炊事活动的。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均为食器,式样较多,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别。

豆: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,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,也专指木质的豆,陶质豆称为登,竹质的豆则做笾,都是盛食的器皿。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,沿用至商周时期,汉代已基本消亡。商周时期,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,广泛用于祭祀场合。

俎(zǔ):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。俎即可用来放置食品,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,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。

案:案的形态功用与俎多有相似,但秦汉及其后多言案而少称俎。食案大致可分两种,一种案面长而足高,可称几案,既可作为家具,又可用作进食的小餐桌;另一种案面较宽,四足较矮或无足,上承盘、碗、杯、箸等器皿,专作进食之具,形同今天的托盘。

簋(guǐ):青铜质圆形带足的大碗称为簋,专指商周时期的盛食器。在青铜器产生之前,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,功能与碗相同。与豆不同的是,簋专盛素食,秦汉之际,作为实用器的簋已不复存在。

盒:两碗相扣成为盒。盒产生于战国晚期,流行于西汉早中期,有的盒内分许多小格,自西汉至魏晋流行于南方地区,被称为八子樏,后也发展出方形,统称为多子盒,无盖的多子盒又叫格盘,此类器具均是用来盛装点心的,但扣碗形的食盒也一直在使用,不过由陶器变成漆木器或金银器了。

敦(duì):青铜质盛食器,存在于商周两代,盛行于春秋战国,进入秦汉便基本消失。敦呈圆球状,上下均有环形三足(或把手)两耳(或无耳),一分为二,盖反置后把手为足,与器身完全相同,用来盛装黍、稷、稻、梁类谷物食品。